2019-05-24 09:17:00 浏览次数:3302
每次健康检查过后,都有一批因为发现胆囊息肉而苦难不已,并前来咨询健管医师的人。今天就来聊一下,胆囊息肉究竟是神马。究竟是保胆还是割胆呢?
胆囊息肉就是胆囊黏膜上隆起的一个“肉疙瘩”,包括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。胆囊息肉的隐蔽性强,有相当数量的人没有任何症状,体检时才被发现。发现胆囊息肉后:
不要太在意,
也不要大意
胆囊息肉早期多无症状,或仅有一些非特异症状,如右上腹不适、隐痛、腹胀、纳差、嗳气等。若出现胆绞痛、发热、寒战、黄疸等明显症状,则可能是病变进展或合并结石、炎症等。
因此,单靠症状进行早期诊断较为困难,临床容易漏诊或误诊。不过好在人们健康意识逐渐提高,通过健康检查发现胆囊息肉越来越多,极大降低了延误诊治的风险。彩色超声检查准确性高,且无创,便于随访观察,是一种简便可靠的诊断方法。其典型表现为胆囊壁点状、片状强回声或稍强回声光团,后无声影,可见球状、结节状或桑葚状突出。
对于息肉大于等于1cm者,风险比较高,能切除就切掉吧,以防癌变;
对于息肉小于1cm者,如果你的息肉给你造成不适,生活质量受到影响,这种影响是因为胆囊的问题导致的,那就开了,如果不是胆囊问题导致的,找准病因再治疗。
胆囊息肉以良性息肉更为多见,但也要预防癌变。
因为胆囊息肉可能导致胆囊功能异常;
位置靠近胆囊管的息肉长大堵塞管道后,可能造成胆囊积液和胆囊炎;
长期慢性炎症刺激,有可能导致癌变。所以,千万不可掉以轻心。
一旦发现就要定期复查。
如果符合以下手术指征,建议尽早手术治疗。
如胆囊单发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以上,蒂粗大者,尤其是基底宽,位于胆囊颈部,年龄超过50岁;
胆囊多发息肉合并胆囊结石且有症状;
胆囊息肉直径小于5毫米,无症状,要每3~6个月随访,迅速增大或症状明显等。
具体治疗方案请咨询专业医师。
胆囊息肉样病变为什么常见?与人类的饮食有很大关系。
人类饮食结构的变化(高胆固醇饮食)
饮食不规律(早餐不吃好或不吃早餐、晚餐过盛、过多)
食品重口味化(过多进食刺激性饮食)
不良饮食习惯(长期酗酒)
以及环境污染(农药过多、食品添加剂泛滥、电离辐射)
压力大等有关。
这些因素与胆囊息肉的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,导致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病率逐渐增高。
首先要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,戒烟、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,避免经常熬夜,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,经常参加一些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。
其次,饮食要有规律,早餐要吃好。如果饮食没有规律,尤其是不吃早餐,胆囊分泌的胆汁得不到利用,导致胆汁在胆囊中滞留时间过长,会刺激胆囊形成胆囊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或增多。
三是要多吃新鲜水果、蔬菜。选用植物油而不用动物油,不食油煎、炸、烤、熏的食物。少吃辛辣食品。坚持低胆固醇、低脂饮食,如香菇、木耳、豆芽、海带、鱼肉、鸡肉、豆制品等,少食鸡蛋、动物内脏、无鳞鱼、海鲜及肥肉等,特别是晚餐更不能食高胆固醇食物。平日多喝水。可适当增加进餐次数,以刺激胆汁分泌,减少胆囊中胆汁淤滞浓缩。
具体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确定如何行复查,以及是否需行治疗及如何治疗。